典范一:核心的地理位置
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起點,素有邊郡之咽喉,京師之保障之稱。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因其依山襟海,故名山海關。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,與長城相連,以城為關,城高14米,厚7米,有四座主要城門,多種防御建筑。包括“天下第一關”箭樓、靖邊樓、牧營樓、臨閭樓、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。山水宜居項目位于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石河以東,和秦皇島市區通過跨河橋梁相連。每一個城市和區域都在發展,山海關也不例外,目前傳統的生活區域未來會成為山海關的老城區,項目所在的位置將會是山海關的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興生活片區,傳統的老城區已經不具備再繼續開發建設的潛力;同時,項目周邊基本都為新建小區,并且近幾年,政府也在大力修建項目周邊主要道路和石河;項目周邊也擁有非常好的城市旅游資源,山海關政府大力發展項目周邊區域,項目南側約3公里是市政府打造的商業小鎮,南海小鎮和山海關最大的體育場——小灣體育場改建工程現已開始掛牌啟動;建成之后項目周圍商業氛圍非常好,生活便利,生態環境也十分良好,真正適宜居住,因此,這個區域在未來幾年內將會是適宜居住的最佳片區;
典范二:便捷的交通優勢:
山水宜居項目北側距離約100米便是山海關主路關城南路,關城南路沿線33路公交車約5分鐘一趟班次,途徑秦皇島火車站后直達秦皇島市中心,您無論是自駕車還是坐公交車去老城區或者海港區都是十分方便。距離山海關火車站更是只有2.7公里,山海關火車站地處交通要道,屬于沈陽鐵路局管轄,故此車次極多。不論是出關至沈陽哈爾濱還是去北京天津都可由此乘坐高鐵出發。
典范三:極佳的旅游資源
山海關,顧名思義依山傍海,有山有海,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。馳名遐邇的天下第一關項僅有3公里距離,延伸入海的海上長城老龍頭亦只有6公里。燕塞湖景區也只有約15分鐘車程。選擇山水宜居,山海景盡在15分鐘生活圈。
典范四:政府著力打造的沿河景觀
石河發源于秦皇島青龍縣馬尾巴嶺,位于祖山鎮東南,由柳溝、江溝、上溝等數條組成源頭,蜿蜒流向東南,穿過石門寨鎮北部,是柳江盆地中最重要的河流,在長壽山西南形成石河水庫(別稱堰塞湖),再向南經過山海關西側,在田家莊注入渤海。石河作為山海關政府近年來打造的城市名片,目前已經治理完畢,水流清澈,同時在沿河一線又建立了諸多沿河景觀,美景美宅美不勝收。
典范五:完善的生活配套
山水宜居項目位于山海關區黃金地段,周邊配套完善。項目南側一路之隔便是山海關人民醫院,關城南路以南便是山海關農貿市場,該市場產品齊全價格低廉,甚至可以吸引相當一部分秦皇島市區的人群前來購物。關城南路作為山海關城區主路,銀行,酒店,學校,餐飲,超市等生活組要配套應有盡有。
典范六:溫和典雅的項目環境:
山水宜居項目東看海北觀山,同時也有利于小區內部立體式景觀的打造。項目樓間距高達 米,這樣即使后期在一樓也能充分享受到陽光的沐浴,同時也讓小區景觀面積達到了最大,項目整體園林設計特別注重細節、人性化,我們為了充分滿足每家每戶后期的居住舒適度;
典范七:走心的設計工藝:
山水宜居整個項目占地25.92畝,建筑面積為4.8萬平方米,由4棟小高層和1棟綜合服務樓組成;項目總戶數376戶,綠地率高達35%,容積率僅為2.2。本案由四棟板式小高層以及配套商業建筑組成,方案設計以突顯石河及濱海公園觀景效果為重點,全力打造住宅樓視角廣闊的觀景效果,并營造優美的內部景觀。基地采取高差2米的階梯狀形態,方便在地下設計車庫,同時也降低了小區積水的風險。本案在規劃上完全采取人車分流設計。機動車進入小區后直接分流為兩股,一股由地下車庫出入口進入車庫。一股經由坡道駛入小區內部。人行入口位于獨立于車行入口,經由人行道路和室外臺階進入小區內部。人車動線無交叉,實現人車徹底分流。